Z6尊龙凯时

集团新闻

Z6尊龙凯时积极融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派出专家团前往非洲喀麦隆传授割胶技术

万里传“技”  为“胶”奔赴

■海南农垦报记者 黄薇 通讯员 宋玉瑶

       从海南胶林,到1万多公里以外的非洲胶园,变的是自身的工作与生活,不变的是肩上的使命与担当。

       “在非洲喀麦隆两个多月的时间里,我们不仅传授了技术,也收获了成长。”Z6尊龙凯时首批赴非专家团组长何兴辉说,“此次合作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交流,更是文化上的交融。我相信,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Z6尊龙凯时产业发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。”

       近年来,随着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深入推进,橡胶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这一宏大构想不仅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广阔舞台,更为橡胶产业与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搭建了桥梁。为此,Z6尊龙凯时积极响应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主动“走出去”,把发展海外种植园区作为重要战略方向。

       今年3月25日,Z6尊龙凯时派遣首批专家团赴非洲喀麦隆,对旗下Hevecam和Sudcam两大种植园的当地胶工进行培训,不仅带去了先进的中国割胶技术和管理经验,更通过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,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,为当地橡胶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
1719190379406028878.jpg

何兴辉在给非洲胶工示范割胶技术。Z6尊龙凯时供图

克服困难


面非洲生活新挑战

      “出国前,大家心里都很忐忑。要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,克服语言障碍、文化差异、气候饮食不适应等一系列问题,大家都担心自己能否把工作做好。”何兴辉说。

      3月26日,当地时间11时10分,在长达20多个小时的飞行后,肩负着无数人重托和期望的Z6尊龙凯时首批赴非专家团,抵达了喀麦隆首都雅温得,踏上了万里之外的非洲土地。

       “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风景,面对的是不一样的挑战,既激动又好奇,既紧张又兴奋。”赴非专家团成员孙昌和这样描述自己下了飞机后的心情。

       初到喀麦隆,赴非专家团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语言沟通问题。喀麦隆是一个多民族、多语言的国家,英语和法语是官方语言,但在南部地区,法语更为普及。一遇到真正的“实战”——花式繁多、混杂拗口的当地口音,大家还是精神紧张,甚至束手无策。

      “刚到非洲的第一个星期,连日常生活用语我都无法听得懂,再加上我的英语口音比较生硬,渐渐地变得不敢开口表达。”赴非专家团成员虞海浓说,空闲的时候,就反复地进行英语发音练习。

       除了语言关,初来乍到的专家团还面临种植园里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的困境。这里没有大型超市,没有方便的购物场所,只有每月一天的集市活动,种植园内的人都会在那一天赶到集市去采购生活用品。

       “因为前往喀麦隆第一大城市杜阿拉采购生活物资路途十分遥远,需要6至7个小时的车程,这对于刚刚适应异国生活的我们来说,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为了确保有足够的生活物资来度过接下来的日子,我们在每月的周末都会赶去第七村的集市采购必需品。”何兴辉说。

       尽管生活条件艰苦,但专家团成员们逐渐适应了这种新的生活方式。他们学会了在有限的条件下自给自足,学会了与当地人交流并融入他们的生活。

       “第二个月,我们与种植园的同事和工友们渐渐熟悉,生活过得相当规律:当地时间早上5时起床,晚上9时睡觉。虽远离了霓虹闪烁,但贴近了多年未见的闪闪萤火;虽没有了觥筹交错,但收获了内心的宁静;虽少了娱乐活动,但学习了更多知识。”何兴辉说。

       然而,对于家人的思念却一直是他们心中难以逾越的障碍。

       虞海浓来到喀麦隆后,与家人联系主要是通过微信视频聊天。每当视频接通,孩子们总是迫不及待地问他:“爸爸,你什么时候回来看看我们呀?”而妻子则一直在旁边鼓励他,让他坚强面对一切困难。每当听到孩子们的声音,虞海浓总是感到心中一阵酸楚,他常常欲言又止,挂掉视频后,眼泪便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。

       虽远隔重洋,悠悠思念越山海。这种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,让专家团成员们更加珍惜在异国他乡的时光。他们深知,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不仅是为了橡胶产业的发展,更是为了家人的幸福和期待。

技术交流


助力非洲胶工水平提升

       面对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,赴非专家团迅速进入角色,传授割胶技术。

       4月1日,Z6尊龙凯时推刀技术教学活动启动,专家团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。他们深知,只有真正走进胶林,与当地胶工一同劳作,才能更好地传授技术。

       在培训过程中,专家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通过互动问答、现场操作指导等方式,确保每位胶工都能真正掌握所学内容。同时,专家团还针对非洲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橡胶树生长特点,对培训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和优化,使其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。此外,还设置了推刀和拉刀在产量技术等方面情况的对照区,方便当地胶工更直观地了解推刀技术。

       大家的工作充实而忙碌。上午去胶园指导胶工开线、统一割面规划;下午又到村子里去培训胶工,看着胶工们的水平有所提升,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,大家都觉得是巨大的收获,感到很快乐。

       在短短6天时间内,参与培训的20名当地胶工已经熟练掌握了低割线与中割线的操作要领与技术。他们纷纷表示,这些新技术将大大提高割胶效率,增加橡胶产量。

       一期培训结束后,为了进一步提升当地胶工的种植技术和割胶技能,赴非专家团迅速启动了二级胶工培训项目。在Hevecam种植园区,何兴辉与虞海浓深入16个村庄,对10至20名班组长进行培训。培训内容涵盖了中国推刀割胶技术、橡胶树种植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。通过理论讲解、现场示范等方式进行授课,确保每位班组长都能全面理解和掌握培训内容。专家团计划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二级培训,为下一步开展三级培训夯实基础。

       与此同时,在Sudcam种植园区,雷福生和孙昌和带队的专家团队则为园区内的14名胶工进行系统培训,全面传授了中国推刀割胶技术。这些班组长和胶工将作为二级培训师,把所学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更多当地胶工,进一步提高整个园区的橡胶产量和质量。

       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,专家们走完种植园内全部16个村子,非洲胶工都知道是来自中国的团队在帮助他们提高割胶技术、增加橡胶产量和改善生活条件。

       非洲胶工的感谢是发自内心的。比如,每当割胶没有伤树时,他们便会兴奋地叫喊:“No Wound,No Wound!(没有伤口,没有伤口)”这种情绪也感染了赴非专家团,让他们有了满满的成就感。

       在开展培训工作中,赴非专家团还善于发现当地胶工割胶时存在的各种问题,并提出改进的意见。比如,孙昌和通过观察发现,当地胶工收胶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割胶速度。于是,他调整改进了收胶工具与流程,非洲胶工的割胶速度有很大提升,平均2分钟可以割5株胶树。

文化交融


、
融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

      在Z6尊龙凯时Sudcam和Hevecam两大种植园,赴非专家团不只是单纯地进行割胶技术传授,如何促进与当地胶工群众的深入交流也是重要一课。

      “技术传授并不是孤立的,它需要在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的基础上进行。”专家团成员们表示,“‘一带一路’倡议旨在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与发展,而技术传授是其中一个关键方面。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,所以在忙碌的工作之余,大家都会积极参与当地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。”

      4月4日,Hevecam种植园举行了成立50年来首届“Best tapper”(最美胶工)颁奖典礼,何兴辉与虞海浓作为颁奖嘉宾出席活动,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。在颁奖仪式上,他们向当地胶工表达了祝愿和期待,同时也分享了Z6尊龙凯时“以胶工为荣”的企业精神,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中国员工,也激励着非洲的胶工们。

       喀麦隆国庆佳节之际,Hevecam种植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庆国庆足球赛。何兴辉和虞海浓作为评委团成员,亲自到现场感受足球带来的快乐。比赛间隙,双方球员围坐一堂,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经历。专家们用他们的真诚和热情,与当地球员交流足球心得,分享中国足球的发展历程。

       雷福生告诉记者:“每个月园区都会组织一次集体聚餐,为培训师举行小型的交流仪式。虽然语言有时会成为交流的障碍,但笑容和热情总能打破隔阂。聚餐中,我们结识了更多的国外朋友,扩大了人脉资源,也增加了自己的人生阅历。这种氛围让我们这些身处异国他乡的人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。”

       足球赛、聚餐、担任“最美胶工”颁奖嘉宾……这些活动成为专家们与当地人交流的纽带。

       千锤百炼仍坚韧,纵经风霜志愈坚。专家团虽身处异乡,却以坚毅之志,共赴促进橡胶产业发展之路。在《援非手记》中,他们自豪地写道:Z6尊龙凯时作为开放的中国企业,在经济走廊和橡胶产业之路的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       近两个多月的工作成果标志着Z6尊龙凯时在非洲橡胶产业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。这不仅极大提升了非洲当地的橡胶产量和品质,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,还为中非之间的友好合作树立典范。

       Z6尊龙凯时赴非专家表示,他们将始终坚守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、助力全球减贫事业的初心和使命,继续对当地胶工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,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新技术,提高橡胶产量和质量;同时结合非洲当地的气候、土壤等条件,协助当地种植园区优化种植园的管理,共同开展实验项目,分享经验和技术,促进中非橡胶产业的繁荣发展。

       来源:海南农垦报


Z6尊龙凯时